close

 

書名:都是孔子惹的禍? 

作者:魏得勝 

出版社:新銳文創

出版日期:2016510

ISBN9789865716745

 

本書作者借助歷史框架來表達個人思想,主要在揭示專制主義在中國的生成與演進。

 

就我個人有感覺,歷史被提倡,應該是呂婕這位補習班老師引起的事件,特別有感的是他提出的歷史有大用。歷史不像過去大家認為的只是背背書應付考試的無用。本書作者在自序中也提到的歷史三層次:

  1. 純粹歷史作品-靠事實框架完成
  2. 歷史細節-由文學作品完成
  3. 歷史高度-有獨特的歷史眼光,可供人類借鑒的經驗

 

這三個層次都很重要,都需要有特定的人士來完成,而如果沒有背歷史之外的能力介入是無法達成的。本書有包含這三者的情形,雖然表達思想面主要是喚起歷史的高度,無形中也需要 有小說之精彩筆法,亦對史實透澈剖析。

 

總結來說,作者將專制主義在中國分成三個階段:

1.初階-秦漢隋唐

這時期雖有不同,但都是往進化和完善走。

  • (受封建制影響)

政治、軍事、監察,三權分立 始皇時,宮廷不干政,直到秦二世,宮廷漸變為政府一部分,宮廷親眷、宦官干政(趙高指鹿為馬)

  • (劉邦全面用儒學)- 朝儀演化為政治制度,不同階級制度化隔離,獨裁專制標準化。

宰相權力很大,但來自皇帝指派。

大學考試畢業就是國家幹部,分兩等,甲科為郎(侍衛),乙科為吏,在皇帝前服務幾年後,遇到政府需要再行分發,整個過程就是選舉。後來演化為選舉孝廉,由政府發通知,全國挖掘廉政優秀的孝子,是中國最早的意識形態治國。以前雖然沒有政黨,但是帝國一開始就是同個姓的天下(秦是嬴,漢是劉,宋是趙,明是朱,清是愛新覺羅),算是一黨執政(全民默認),就是專制,這一宗法制度就是公開的。專制上的選舉,是由上對下,和當時古希臘的由下而上選舉領導人不同,目的只在更好地維護專制統治。這制度很快地步入腐敗(送禮),普通人很少有機會擠進權力機構。誰都想腐敗,那意味有官(權力)做有錢花,再加上裙帶關係,這個集團固若金湯。

大司農(公款)和少府(稅收)兩職都在宰相掌中。帝皇常因政府支出龐大而挪用少府的錢,且讓鹽鐵企業像帝國獻金,如果不從就收歸國有(很像德國首創國家社會主義政策)。政府沒給人民基本就業保障還要求交人口稅,有的人寧可作為有錢人家奴!

開始有諫官制。皇帝用宰相,宰相用諫官(諫諍皇帝過失)

  • -皇帝搞個南巡累死當地老百姓
  • -諫官制變得有名無實,李世民串改國史

2.中階-宋元明清

原諫官制是讓天子盡可能少地在人前出洋相,在這個時期改變了,諫官被皇帝親擢,諫官變成變為不糾繩天子,返來糾繩宰相。

  • -朱元璋取消宰相,大權在握
  • -未再設宰相

3.高階-民國以後

在此之前的專制,是帝王一個人說了算,而帝王取得勝利的方式是血腥暴力的,打江山時殘暴,打下江山後專制;坐穩江山後橫徵暴斂+腐敗!

在民國後進入了另一種意識型態的專制。之前的官員把凶狠寫在臉上,讓人民害怕;這時期改採愚民政策,不殺人不放火,卻把它們藏心裡而推出主義,口裡說的卻是為民服務。

 

作者有一個中心思想貫穿本書提到的專制,各個朝代會經過三階段,一開始打江山,打下江山後學著前面的人施行專制,坐穩江山後橫徵暴斂走向腐敗。打江山就不說了,那是為了推翻前朝的腐敗;專制的施行,主要由漢朝開始,因為秦朝是奉行道家思想,而焚書坑儒未完全把儒家思想滅絕,因此在漢朝有機會壯大,一開始靠孔子後裔孔甲,後來劉邦想教會底下流氓跟班一些”秩序”,因此用起儒家的方式搞了朝儀,開啟了後世的傳統,因此書名這麼定有其原因,但是我覺得不妥,因為孔子不是直接導致的禍源,孔甲或是說服能讓劉邦制定朝儀的人才是主嫌。這個傳統,慢慢衍生出朝內的各黨各派,如果是皇帝娘家那面的影響,給個名稱叫外戚政治,但都是黨爭問題,是影響中國的主要關鍵,所以說,專制制度有個始料未及的天生問題。後面的人也很厲害,有女皇帝,有宦官執政,士大夫株連九族法,武則天的特務政治,朱元璋的冤獄和文字獄,治療腐敗產生的酷刑,造就了中國歷史精彩的分頁!

 

這當中也有人要力圖振作,像是王莽改革,但是作法太先進,初階的社會主義使得統治階級和貧民都沒有利益,反而成為大家心頭之恨。專制就這樣一路玩到了清朝,大家也累了,覺得書中說的很傳神,”被奴役的時間長了,人不被奴役反倒缺少了什麼似的.....你給他人身自由 、思想自由 、言論自由,他反倒不習慣了 ”,要有劃時代的想法已經不容易,要下面的人改恐怕更難,大家辨識抗拒在抗拒在抗拒了,也不是大部分人都有創業家精神,那畢竟是極少數,因此書中所言值得思考,”二十世紀上半葉,是中國繼春秋諸子百家之後又一個群英薈萃的時代,眾菁英只要冷靜下來,攙扶著君憲這個新生兒走下去,而不是一路討伐,也許今天的中國又是另一副樣子。英日等國皆屬君憲政體,誰又說這兩國偏離了民主政體的軌道?

 

本書作者在很多地方,我覺得主觀性太強烈,常常抓住一個點猛攻,已經有點近乎發洩,像是在元朝那章,說得彷彿元人只會騎馬打仗一樣。就當時經貿繁榮的盛況,是有君主在後面加持,譬如棉花推廣種植及棉紡手工業等,同時也有科學文化發展為根基的浮台,如「元曲、元劇」、「趙體(孟頫)書法」、「金屬活字及套色印刷」等,元政府主導的《大元一統志》、《農桑輯要》等,也體現了元朝對文化科技事業的大力支持。少了根深蒂固的漢儒禁錮,文化兼容度之高是前所未見的,並不像作者一股腦地說是沒文化的時代。反倒這裡完全沒提到專制對時代的影響,我覺得不該列入結論中。但是,作者提到的暴斂,是元人無法融入漢文化中,也因為他們的版圖前所未有之大,已經不像過去外族統治時要去順應漢人了,他們卻像作者提到的,要管理更多不同種人,因此劃分人民等級,對漢人有種族歧視。這應該是造成滅亡的主因。其實到這裡,我也很感興趣,但是作者沒有再更深入探究,元朝當時真得那麼強大,可以把它滅了的方法也肯定是大家想要學習。

 

另外,元的家產太多,導致短時間產生很多皇帝,不肖皇帝把朝代搞得混亂,才讓義軍有了站穩坐大的機會。無論是劉福通的起義還是朱元璋的起義,和中國古代其他起義很不一樣,起義隊伍的階層品流之複雜,有農民、手工業者、商人、小地主、知識分子等,在人口優勢上大勝蒙古人,所蘊涵的力量是元政府始料不到的。元朝一開始將最龐大的群體定義為「四等人」就是個錯,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使蒙古人徹底被孤立。當這個團體起義時,其他三個也和蒙古人敵對,因此,蒙古人找不到援兵。這些義軍隊伍就可以分段牽制它,像螞蟻一樣輪番啃咬,直到元朝被蠶食殆盡。 是元朝真的滅亡後,大家才勉強定義1351年「紅巾軍起義」為分水嶺;若非元仁宗「違背誓約」,或許那次也不過是元朝歷史上無數次的普通起義之一,迄今都沒有找到元朝「立朝-興盛-衰敗」間的明顯分界。朱元璋到死都沒敢這麼說,因為那時候還有個「北元」存在著。1368年只意味著元朝結束了對全國的統治。和秦朝隋朝不一樣的是,秦隋兩朝都是在晚期時才爆發農民起義,進而被推翻了政權,但對元朝來說,不斷的戰爭與持續的起義只是它的存在常態。元之後的大清正是吸取了元朝「民族分化」政策的教訓,這才有了清朝近三百年的江山。

 

但是作者有些觀點也很好玩,像是他把朱元璋視為民族敗類,原因在大家聯合攻擊蒙古人的時候,朱元璋在南方擴張勢力,等到時機成熟,再趁火打劫幹掉對方! 歷史好玩的地方就在此,有人視為戒鑑,有人則反向思考去批判。

 

我覺得本書很適合現在的翻轉教育世代,既然課本內容在家要先自己讀,老師可以將本書的內容用來上課討論,一來可以討論本書內容的正確性,也許可以上網或利用圖書館查找的活動,來驗證作者的一些史料;二來,老師也可以帶入哲學辯證的議題,讓同學在另一個時空和作者交流。我覺得本身成為禁書不是沒理由,但是他帶給這個時代另一種聲音,我不覺得他的思想有很高度的正確性,因為有太多地方值得討論,但是讀來也很有趣,雖然不是小說,但是也需要很高度的動腦。如果要細究,真的要多研讀好幾次,我只不過讀了一遍,加上翻了好幾處幾遍,實在沒辦法很詳細的做評論,留待看到書頁和這篇心得的人好好的發揮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rid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